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学院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2026届毕业生拓宽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4月23日下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产教融合系列讲座暨青岛理工大学-潍柴现代产业学院政策宣讲会在主教学楼B225教室开讲。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郑秋梅工程师以《敏捷赋能,智造未来 - 智能制造工艺的前沿探索与项目管理》为题,讲解潍柴的工艺优化与项目管理案例。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发展、郭阳,潍柴产教融合管理室教师管丽芳、潍柴海外营销中心宗红霞,学院产教融合专项主任姜芙林、辅导员代莉,以及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的百余名同学参加。

论坛伊始,杨发展指出,学院始终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视为核心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积极与行业产业龙头单位携手共建育人平台。青岛理工大学-潍柴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学院产教融合的重要成果,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条优质渠道。随后,郭阳指出青岛理工大学-潍柴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实施关键岗位双选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与岗位工作相匹配制以及产-教-研三导师制等一系列举措,充分保障产业学院学生高起点职业发展。

郑秋梅从智能制造工艺的起源讲起,深入剖析了其在当今工业时代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趋势。在讲解过程中,她结合自己参与的多个重大项目,详细阐述了智能制造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敏捷方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解决项目中的突发问题。郑秋梅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
报告会后,管丽芳结合企业概况与产业发展趋势,分享了部分校友在产业学院学习和工作的优秀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构成、职业生涯发展和行业从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潍柴现代产业学院。宗红霞介绍了潍柴国际营销布局及相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鼓励同学们积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青岛理工大学-潍柴现代产业学院自2022年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为建设目标,持续创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将继续与行业企业联合探索人才供需对接模式,为学生拓展更为便捷、高效的就业渠道,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
(撰稿:代莉,姜芙林;审核:郭阳,李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