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是青岛理工大学创建最早的骨干学院之一。六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交通运输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和山东省特色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拥有山东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机械工程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232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66人、高级实验师8名;有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名,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8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多年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精干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8个省厅级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端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遥操作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余热利用与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机械装备摩擦学与故障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冶金有色行业领域);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特种汽车设计制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青特集团特种汽车设计制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培育)市校共建重点学科、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扫描电镜、铸造表面粗糙度测定仪、磨料磨损试验机、多功能熔焊机、电火花切割机、内燃机测试设备、机动车性能测试设备(仪器)、汽车气压制动实验台、X射线能谱仪、表面形貌仪、疲劳试验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设备总值八千余万元。搭建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科与试验平台。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共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学术专著40部,获批发明专利25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近140项,总经费近46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以及中车集团、潍柴动力、山东豪迈、青岛特钢铁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重任,以建设高水平一流专业为目标。注重教师内涵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教学管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采取先进教学模式和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进行学生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宝钢优秀教师2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青岛市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8项,山东省精品课14门,出版教材20部,教材获奖5项,发表教研论文50篇,近年来获上银博士论文奖1篇,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在大学生创新竞赛方面,获“挑战杯”等在内的国家级竞赛奖励57项、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300余项。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