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疗愈价值,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创性打造“非遗美育 + 心灵调适”主题教育活动。5月14日下午,“非遗所思”工作室首场螺钿手作体验活动在汽车实验楼202室精彩启幕,2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探寻文化根脉,滋养心灵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沃土。本次活动选取的螺钿工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从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艺术巅峰,到当代匠人的传承坚守,学生们也在精雕细琢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业攻坚中秉持铢积寸累、循序渐进的态度,以沉稳踏实的步伐不断前行。


体味匠心手作,美育润泽心灵。在螺钿手作实践环节,师生需运用镊子将薄如蝉翼的螺片进行精细黏贴,这一过程对专注力和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师生们在专注于贝壳材料绚丽光影变化的同时,得以暂时消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缓解心理焦虑。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的审美能力,更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实现心灵滋养与成长。安全231班的张文博兴奋地说:“以前只是听说过螺钿工艺,这次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虽然过程并不熟练,但看到贝壳碎片在自己手中变成精美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

这种寓教于乐的“非遗美育+心灵调适”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了参与者的审美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打造“非遗所思”美育特色品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身心和谐理念、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内涵,着力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培育理性平和心态,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构建。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教育实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撰稿:吴琼、代莉、徐卫晓;审稿:李忠晓、董虎)